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我是魔王别惹我

第203章 自行反坦克炮

我是魔王别惹我 云陌JUN 2459 2024-11-12 13:31

  反坦克炮按其内膛结构划分,有线膛炮和滑膛炮两大类,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按运动方式划分,有自行式和牵引式反坦克炮两种。

  自行式除传统的采用履带式底盘以外,研制中的大多考虑采用轮式底盘,以减轻重量便于战略机动和装备轻型或快速反应部队。

  在牵引式反坦克炮中有的还配有辅助推进装置,便于进入和撤出阵地。

  就火炮与弹药而言,反坦克炮和坦克炮无甚差异,大多系由同时代的坦克炮改装而成。也专门研制发展高膛压低后坐力反坦克炮,以减低后坐力,便于安装在轻型装甲车辆上。

  比如,德国研制中的120毫米超低后坐力滑膛反坦克炮,能发射豹2坦克配用的弹药,可安装在20吨重的装甲车上,自行反坦克炮战斗全重在30吨以下。

  自行反坦克炮的外形酷似坦克,其起落部分有装甲防护,一般装有炮膛抽气装置和高效率炮口制退器。

  装甲防护、火控和稳定系统不如主战坦克,通常采取停车射击。

  为了提高首发命中概率和具备夜间作战能力,现代反坦克炮配有激光测距仪、电子计算机和微光夜视或红外热成像仪。

  坦克的火炮由于要发射多种型号的炮弹(穿甲弹、高爆弹、烟雾弹等)加之战车车体的限制,炮的口径和炮管长度(即倍数)都不会太大(少数例外);

  反战车炮由于设计为远距穿甲用途,口径较大炮管较长,倍数较大(至少L70),对炮弹也有要求,多数情况下是钨钢穿甲弹(这种炮弹变成脱壳的了)或是钢芯穿甲弹以保证远距离的穿甲能力,所以说反坦克炮打击坦克比坦克更有优势。

  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不错,造价便宜。牵引型的反坦克炮机动性太差,且不具备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坦克对战时一旦首发未中或者首发未击穿坦克,等待的就是被坦克摧毁。

  而且发射一发以后,等待的也是招致毁灭打击,因为它不能马上移动。自行反坦克炮具备一定机动性,可以随时转移,但装甲比坦克薄弱的多,火控相对也比不上坦克,毕竟造价差距摆在这里,否则自行炮就变成坦克了。

  无论牵引和自行反坦克炮,大多都属于直射火炮,基本在视距内(5KM内)作战,逃跑时间短,往往来不及撤离容易被坦克摧毁。

  自从1916年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坦克以后,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日臻完善。当时,德军用来对付英法坦克的主要武器是77毫米野战炮。一次大战以后,瑞典、德国等相继发展了20毫米、37毫米、47毫米反坦克炮,由于当时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18毫米,所以许多国家认为用37毫米反坦克炮发射钨芯穿甲弹足以穿透坦克装甲。

  1941年,德军将一辆苏军KV-1 型重型坦克围困了3天,先是调了一个炮兵连,用6门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向苏军坦克射击,结果攻击完全没有效果,炮弹无法击穿装甲;

  夜晚德军又派12名工兵用炸药炸,仍朱奏效;之后又用6 辆坦克进行轰击,结果苏军坦克被击毁。

  后查明,虽先后发射了上百发炮弹,但只有2发88毫米炮弹击穿了装甲。

  在二次大战中,随着重型坦克装甲厚度猛增至70~100 毫米,反坦克炮的口径也随之增大到57~128 毫米,战前那种认为3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就能摧毁坦克的说法,在苏军KVI 坦克中弹百发未能击穿的事件发生之后,便很快得以纠正。

  二战中,反坦克炮得以迅速发展,仅前苏联在1943年就生产了23200门,当时反坦克炮的初速就已达900-1000米/秒,穿甲厚度在1000米距离上可达70~150 毫米,有的可达200毫米(如前苏1944年式),使用的弹种已有次口径钨芯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穿甲弹等,有的国家还配装了自行反坦克炮。

  战后以来,对于是否发展反坦克炮出现了一些争论,因为牵引式反坦克炮大都笨重,不如使用反坦克导弹灵便,自行反坦克炮又和坦克炮、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相似,所以象美、英等国就没发展这种装备,只有苏、德、奥地利等国仍沿袭二战时的传统,继续发展反坦克炮。

  现代反坦克炮的水平和坦克炮水平差不多,口径为90~125 毫米,初速最大为1700米/秒,直射距离1700米,最大射速12发/分,战斗全重5吨,配用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等。

  前苏联125毫米反坦克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垂直穿甲厚度可达500毫米。

  自行反坦克炮,简单的说,就是能够自行机动的坦克炮,一般来说,其拥有一个中等性能的底盘、轻型装甲防御和一门大威力的坦克炮,能够在常规距离内摧毁敌方的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装甲的厚度仅为6-25毫米,用步兵炮或野炮射击即可毁伤坦克。战后,随着坦克的发展,专用反坦克炮应运而生。

  20世纪20年代,瑞士制成高平两用的20毫米自动炮,用于反坦克,初速为900米/秒,射速达300发/分,在1000米距离上穿甲厚度为15毫米。

  1934年,法国装备了37毫米反坦克炮,发射穿甲弹,初速为762米/秒,硬芯穿甲弹初速达1030米/秒,射击距离500米时穿甲厚度为48毫米,超速穿甲弹的穿甲厚度为51毫米(当时坦克的装甲厚度已达45毫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型坦克装甲厚度为40~100毫米,重型坦克可以达到152毫米。

  早期的反坦克炮和其他大多数火炮一样,都是牵引式的,而且多为骡马拖曳式。

  毕竟那时候的汽车并不普及,更重要的是机械化战争的条件还不成熟,反坦克炮对机动性的需求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自行反坦克炮并不能有效增加其作战能力,反而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得不偿失。

  一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军备处于一个停滞阶段,各种军事理论和军种装备一直停滞不前,装甲力量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反坦克炮的发展自然也没有太大的压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