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调质零件硬度时还必须考虑到生产的特点,小批单件生产的产品,不同零件可以选定不同的硬度,大批量流水生产的工厂希望大部分零件的硬度范围一致或固定在几个硬度范围内,这对组织热处理生产有很大的方便。
从零件使用角度考虑,确定调质零件的硬度时要注意到零件的工作条件和零件的形状。
一般的讲,硬度值高,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光滑样品的疲劳强度都高,但是塑性指标降低,脆性破坏倾向和应力集中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当零件上有起应力集中作用的缺口时,为使应力分布均匀、减少应力集中现象,这时较低的硬度反而可以获得较高的疲劳性能。
调质工件在淬火前的理想组织应为细小均匀的铁素体加珠光体,这样才能保证在正常淬火工艺下获得良好的淬火组织—细小的马氏体。
钢材在热加工或热处理时,表面因与炉气作用而形成脱碳层。脱碳层的特征是表面铁索体量相对心部要多或表面全部为铁素体,从而使工件淬火后出现铁素体或托氏体组织,回火后硬度不足,耐磨性和疲劳强度下降。
因此,调质工件淬火后不允许有超过加工余量的脱碳层。试样的磨面必须垂直脱碳面,边缘保持完整,不应有倒角。
试样的侵蚀剂用硝酸酒精溶液工业酒精加硝酸(即可。脱碳层的具体测量方法可按GB/T 224-2008标准进行。
调质钢正常淬火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少量针状马氏体。当含碳量较低时,如30CrMo,淬火形态特征趋向于低碳马氏体。
当含碳量较高,如50CrV,淬火形态特征趋向于高碳马氏体。如果淬火加热温度过低或保温不足,奥氏体未均匀化或淬火前预先热处理不当,未使原始组织变得细匀一致,导致工件淬、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和未溶的铁素体。
如果淬火加热温度正常,且保温时间足够,但冷却速度不够,以致不能淬透,结果沿工件截面各部位将得到不同的组织,即从表层至中心依次出现马氏体、马氏体和托氏体、托氏体和铁素体等组织。
当工件淬火温度正常,保温时间足够,且冷却速度也较大,过冷奥氏体在淬火过程中未发生分解,那么淬火后得到的组织应是板条状马氏体和针片状马氏体。
在随后的高温回火过程中,马氏体中析出碳化物,最终得到的是均匀且弥散分布的回火索氏体。
两栖攻击舰,或也称为两栖突击舰:它的两栖就是能够搭载飞机和运输坦克、登陆部队等陆战力量,所以它的内部设计异于航母,很多空间用于装备登陆力量。
它是一种用来在敌方沿海地区进行两栖作战时,在战线后方提供空中与水面支援的军舰,可以提供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在海军的地位仅次于航空母舰。
这种军舰由直升机航空母舰发展而来,但是大部分也结合了船坞登陆舰的坞舱设计,可装载登陆艇。
且相较于多数航空母舰,不少两栖攻击舰可拥有更密集的自身防护武器,不一定需要护卫舰队保护。
由于两栖攻击舰是现代军舰中大小与排水量仅次于超级航母的类别,因此对于未拥有超级航母的国家,或是在没有配置航空母舰的舰队中,两栖攻击舰往往会成为舰队旗舰。
而美国也正在研究鱼鹰的预警机与加油机型号与垂直起降战斗机在两栖攻击舰上配合使用。
有四大级别,分别比航母的排水量低个级别。小型的如韩国的“独岛”号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近2万吨。大型的如美国LHA(R)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5万吨,接近中型航母。
虽然人类很早就有两栖作战的形式,但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中才正式把两栖攻击舰应用于战争。
其中RB陆军在二战之前开始研发一系列登陆舰,称为“陆军特殊船”,包括最早建造、于1934年时下水的神州丸,以及后来的“丙型特殊船”,除了能够在船尾放出登陆艇,还搭载了航空设备,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传统的两栖舰艇采用的是冲击抢滩战术,就是将人员和装备等直接送上滩头,但是随着各国岸防火力的增强,特别是岸舰导弹的出现,这种战术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另外,这些舰艇装载物资比较单一,因此可能需要多艘舰艇来分别装载人员、装备和物资,这样一来会增加编队的舰艇数量,容易暴露目标和受到对方攻击,如果编队内有一艘舰艇被对方击沉或者故障,就有可能让整个登陆作战行动陷于失败。
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开启了直升机运用在两栖作战上的先例。
而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出现了“垂直登陆”、“超视距登陆”和“均衡装载”等多种两栖作战新概念,这些概念的核心是利用直升机、气垫登陆艇等装备搭载人员和物资在对方雷达系统视距之外发起攻击,这样就避免了两栖舰艇直接暴露在对方的火力之下,但是这样会导致两栖装备的增多,进一步导致编队舰艇数量的增加,所以美军需要重新设计一款可同时操作直升机以及登陆艇进行两栖作战的船只的新型两栖战舰艇,这便是两栖攻击舰出现的背景。
除了运输直升机以外,垂直起降战斗机以及攻击直升机也在日后纳入两栖攻击舰的编制并提供两栖作战的掩护和支援作用。现如今美国海军是全球拥有最多两栖攻击舰的国家。
由于两栖攻击舰发展自直升机航空母舰,因此其继承了航空母舰的特点,比如拥有直通式甲板,可以起降数量较多的直升机和垂直起降战斗机。
两栖攻击舰大多数配备有坞舱,可以停放登陆艇,借此可以同时发动空中和水上的登陆行动,不过其比较突出空中的力量,与同属两栖战舰的船坞登陆舰功能相同但性质相反。